参禅修行要时刻自省,自省是自我身心修持的重要方法,通过自省日常生活里自己的一言一行,通过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,使心可以得到自在,达到本属于我们每个众生的圆觉境界。参禅修行的过程虽然本是“如如不动”地存在,可是我们却没有证得,是因为我们的心被自己的外缘所迷惑。这个外缘来自于我们的思想、感情、烦恼等,是心有无明而产生。众生的心性里都有佛性,我们的身业、口业、意业障碍着佛性,参禅修行就是要自省其心,得闻正法。修行要做到斩断随身的习气,不再行新业,才能明心而圆满。
在参禅修行的过程中,我们要时刻观照自己内心里的我见和自私心是否在减少。自私心越少,心越净,心越净就越知道自己的妄想生起的过程,这过程就是自省。在生活中,通过细心修持身、语、意,把我们的心转化成菩提心。因为,所有的一切的障碍都是来自于心和业力,心净便不受,业力再大只要一念明觉也会转化,而这个转化就是参禅修行的追求,通过明心解脱心的障碍,最后达到真正地圆满解脱。
禅修者的修行要靠“一心”,心志坚定,一切功用,犹如一念。就像人在快乐的时候,一年犹如一瞬间,而痛苦的时候,一分钟就像一年,时间与空间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。业力的根源是心力,也在我们的一念之间,我们心上的障碍太重、太深,就要通过修行来根除解决,根除后才能使心恢复本来清净,收获到快乐。
因此,修行就是在自心上下苦功夫,用佛法在心性上滴滴渗透,在行动上层层深入下去。禅修者要做到“明心见性”,就要从“三断”入手:
第一、应断憎爱
实际上,每个人都生活在憎恨与喜爱这两种境界里,它们也存在于每个众生的心里。我们的业力形成了这两种心理,这两种心理也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世界的真相,没有能力去认识自己而产生的。心性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贪、嗔、痴。憎是由嗔心而来,属于一种仇恨的心理。憎的另一面就是爱,爱是由贪心而来,属于一种自私的心理。人常说:爱有多深,恨就有多深,爱不到的时候就恨.
有些人因为对爱的执著而不能自拔,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。在修行上,如果是在爱的心理下去求道,是无法成就的,因为,你所求的道是在我相的基础上。只要我们的意识里有一点有所求的观念,不是爱心就是憎心,或不是爱心就是贪心,这样我们就无法“明心”。只有努力地将憎爱之心转化成求道的慈悲心、菩提心智慧才能越来越强大,才能逐步把明白的道理融入我们的心性,指导我们的行为。
第二、应断嫉妒
嫉妒的心理属于嗔,嫉妒是与生俱来的,每一个人都有,不分年龄,不分性别,是人性中最坏的一面,由于想要的得不到,得到的又不知道知足,因此产生嗔恨。在生活中表现为看不得他人比自己强,觉得他人有什么了不起的,孤芳自赏自己的一切。认为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与事物都有问题,只有自己是最好的,以为自己很清高,不愿意与任何人往来,讨厌别人的所作所为,这都是嫉妒心理。
即是参禅打坐的时,我们的心里没有生起嫉妒,就觉得自己很清净了,感到自己“明心”了,其实,这并不说明你很清净了,这样的清净是短暂的,不牢靠的。当你与人接触的时候,如遇到有人对你有不好的评价,你还会很不服气,你会发现你的心性中还有嫉妒的心理。参禅便是开始练习修行自己的心性,在练习中要用平等心对待一切,时刻观察自己的嫉妒心存在与否,存在多久,尽量一点一点地清除干净,这是自我检验修行成果的最好手段。
第三、应断谄曲
谄就是献媚,俗称拍马屁;曲,不直,转弯,编造,喜欢说假话。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就会编造假话或空话,去夸大真实;为了眼前的个人利益,就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去讨好别人,让别人失去了分辨能力,头脑中都充斥着“我慢”的情绪,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。实际上,这是在自我毒害,修行人感染上谄曲,是因为我执未断。我们学习禅坐,学习念咒,都是在调理我们的心境,休整我们的心性中的习性。
谄曲,是心在住相。禅者说:直心是道场。我们说出的每句话都来自我们的心念,就是怎么想就怎么说,当然你想去用伤害的语言那是你有嗔心。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本来就是一种心性的交流,人与人之间都应该真心地、简单地相对相待,人与人之间才会有彼此的信任。直心就是不做假,不掩饰,真实地表达。由于我们不会使用直心,不能做到直心,所以我们才会相互猜疑,从而演变成矛盾,甚至仇恨。在这样的心性下,我们的内心如何变得纯净、内心的境界如何到达善的境界呢?
“三断”是身心净化的结果,这也只是修行的基础,还要继续地深入。道场在我们的心里,在修行的路上心直道直、心正道正、心明道明。明心见性之道在于我们是否有成佛的心,佛的心是无我的心、是菩提心、是利于一切众生的心,修行是一个逐步递近做到“三断”的过程,也就是对治自性问题的过程。我们要不断地忏悔自己的憎爱心、嫉妒心、谄曲心,这是修行的重要基础,是使自己真正达到明心无我的境界的前提。